許多人辛苦工作了四十年,卻無法擁有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。財務自由遙不可及,每個月只能被帳單追著跑,心底永遠只能惋嘆時機不好!但,真的是時機不好嗎?今天這一篇文章,就帶你了解台灣人的理財誤區,並檢視自己的「財金智商」(Financial Quotient)。




根據《今周刊》的調查,全台灣的理財能力普遍不足。
主要發生在以下幾個項目:
- 過度盲目、聽信明牌
- 更在乎短期投機利益,放棄長期投資機會
- 收支規劃薄弱
- 呆帳及違約率偏高
- 安排保險能力低弱


在借貸之前,可以先好好想想
- 從長遠來看,這筆借貸是否可以改善我的經濟狀況?
- 如果未來利率上升,我是否負擔的起?
- 我是否已經了解所有關於該貸款的風險與條件?

在投資之前,我們可以先好好想想
1. 我投資的目的是甚麼?
2. 我想賺的報酬合理嗎?我能承受的風險與報酬成比例嗎?
3. 雞蛋不該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嗎?


五個建立財金智商的好處
- 提升生活品質
- 讓自己辛苦賺來的錢發揮最大價值
- 懂得如何利用財務規劃來實現夢想
- 更能參與金融市場獲得便利與財富
- 預防詐騙,不掉入陷阱

- 達成目標
預算不是讓你什麼都不能買,而是要幫助你達成目標。例如想要買新手機,有了目標之後再看到其他想買的東西就比較能克制,不會讓錢一直流失,而是專注地往目標前進。 - 花費不超支
做預算能讓你很清楚的知道每月要花多少錢,可以花多少錢,調整花費不超支。 - 急需用錢時,有準備
不怕一萬就怕萬一,人生充滿未知,你無法預期是否會突然因為失業、生病、受傷或家庭因素而突然需要用錢。最好的方式是準備至少3~6個月的生活費備用,你不需要一下子存到這筆錢,可以透過預算分配設下實際的目標,每個月穩定的開始存起。

- 跟銀行往來的時間越長、互動越穩定,銀行才容易對你有好感。大學時期、剛出社會時,可以先固定、持續與1、2家銀行往來,給銀行充分時間與機會瞭解你。
- 學生時期就能做的:到銀行開戶、存錢。
- 使用銀行核發的提款卡、金融簽帳卡、利用銀行帳戶扣繳手機費等。
- 在還款能力內使用信用卡,利用信用卡代繳費用,必準時還款。

- 保險=保障,保險 ≠ 賺錢
預算有限,要優先規劃純保障型保險,別期待領回保費或利用保險賺錢。 - 保險是「事前的」風險管理方式,請儘早開始規劃
風險發生前未投保,風險發生時,損失轉嫁無門,只能自我承擔。 - 了解自己的需求,建立真正的保障效果
想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、看清楚目前擁有的保險(例如:父母幫你買的保險、公司團體保險、勞保…等),再決定自己需要購買什麼保險。 - 隨不同人生階段調整保障內容
人生階段不同,保險需求也不同,要定期依財務狀況、承擔的家庭責任,調整、補強保險範圍與額度。
*保險雙十原則為,保費支出不超過年收入的10%、保額佔年收入的10倍。但每個人的資金及風險承受度不同,仍需要依照自身需求來調整。

- 我們常聽到「投資有風險」這句話,但很多人卻選擇性只看報酬、忽略風險的存在。
- 其實投資的風險與報酬密不可分,高報酬一定伴隨高風險,高風險的產品卻不一定以高報酬收場,每一種投資都有不同程度的風險。投資前,一定要先接受你有可能會損失部分或所有投入的錢。
除了認識FQ,aifian的服務也可以幫助你






〈台灣人理財IQ不及格〉《今周刊》
FINLEA財金智慧教育推廣協會